【一架飛機-九龍城社區藝術故事展】
藝術家作品
策展人及藝術家簡介
《好多飛機》 吳家俊
曾幾何時一架架飛機天天在頭頂飛過,很接近,貼著樓頂,孩子們爬上天台,想著要伸手把它們抓下來,或看準時機跳上去坐一趟免費飛機翱遊天空。仰望著,然後慢慢長大了,飛機沒抓住過,也不在上空飛過了。飛機飛走了,散落的是記憶碎片,那時是天真簡單快樂。
天空多久沒有飛機了?
一群鏡面的飛機氣球飄在空中,跟著舊單車在街上走,偶爾停下來,把氣球送給今天還有昨天的孩子們。
看,飛機又飛起來了。
作品位置:衙前塱道2號,隆姐泰國美食館對面
展示時間:星期一至六,上午10:00至下午6:00
(星期二及四,下午2:00-6:00)
*影片可於Youtube channel觀看*
《撕詩有情》 李昇敏
政府、藝術家、傳媒、路人,過客。我們常看他們,以這邊的角度看那邊生活,也代他們說話。但,他們想說的又是什麼呢?
敏叔居住在九龍城舊區已十五年,跟這個社區的關係密不可分。他對九龍城社區中的大小事觀察入微,從舊城過往生活中的鄰里互助,到近年社區中的種族共融,以至社區街道及公共空間共享,都有敏銳觸覺和獨特的看法。這些詩句經由他雙手撕出來,包含了他對九龍城的感情與想像,道出了共建社區中的重要價值。
作品位置: (1)南角道與龍崗道的後巷 (2)龍崗道的電燈箱
《或許你再不知道但它確實存在》 袁浩霖
以往這裡有一條車路,通往機場離境大堂的天橋,這個地方載著別離的故事。有一天,離境大堂也離開了,天橋留下卻要為自己的一半別離。或許你再不知道但它確實存在。
以街頭人像畫形式,與一眾九龍城老街坊接觸,捕捉不同街坊的臉孔之餘,收集圍繞啟德機場有關別離的故事。離別是為了未來,也談及過去現在生活的比較,以及對社區未來的想法。
作品位置:九龍城富豪東方酒店側的斷橋上
(舊日通去啟德客運大樓)
《從亂世中回情尋城寨女性生活況味》 莫穎詩
城寨在地貌和建構也交織著一片混亂,可那份意想不到的亂中有序卻令我們明白歧視、偏見與階級觀念也許不過是文明管治或所謂法治社會的最大敵人。
城寨非只是一種懷舊和懷緬,懂得對一個沒可能都要變成可能的” 家園” 去勇敢守護和珍惜,會否就是我們抓緊舊日足跡而該要繼續前行的唯一一條出路?
當日的城寨會否是今日的龍城?當年那份碩果僅存的豁達胸襟與視野又是否隨著年代的轉變已被殲滅?來讓我們先從女性角度出發,在主動情尋、追索當日城寨女性的生活況味或點滴的同時,期待可透過一些看似可能微不足道,但卻就可能建立於瞬間的互相了解、互相成就、互相探討、互相幫忙、互相交流、互相信任之中,有效地衝破並拆解了一些活在龍城或非原居龍城的香港本土以至非本土女性之間的一種莫明的圍場和隔膜。
作品將會以一天分享會及小演出形式展示。
分享會位置:九龍寨城公園南門懷古一帶
日期及時間:8月1日 (六) 下午2時至5時
.
《天空地圖》 謝斐
一個在地的裝置作品,根據遊走於街道的特定視角而來,由於九龍城的樓宇落差很大,所以抬頭間在視覺上就產生了很多有趣的畫面,在此利用於街道上的路牌來作創作。在街道環境將那些城市參差的建築標示出其高度,讓人們了解那些可見卻未能察覺的事。
也許正是考慮任何發展必然會造成某程度上的破壞,有關是次作品才會出現所討論的城市構建問題,但究其源頭我們更應該了解其可以控制的訴求,從而去調節當中所出現的誤差,所以當進入九龍城這個社區環境就發覺那些像竹籤一樣,在四周散落,卻沒有經過思考就釘在地上的高樓,細心一想其實這可能不止於九龍城,而是整個香港正處身於一個如此的發展之中。
作品位置: (1) 賈炳達道與獅子石道交界;(2) 城南道與賈炳達道交界
(3) 侯王道與衙前衛道交界 ;(4) 賈炳達道與城南道交界
(5) 城南道與衙前衛道交界
《九龍城喺邊? 》 羅偉珊
城市中的區域跟我們於生活中﹑回憶裡或情感上的區域概念又有幾大的落差? 透過此計劃尋找人們心目中的九龍城邊界。
作品位置:獅子石道近太子道西行人隧道內
《房子》 文美桃
房子不是我的
或許我們每天都在樓房間行走
每天進出房子的門囗
在城市𥚃行走
忙忙碌碌
但房子不是我的
我不曾擁有
你也不曾擁有那快要溶化的一部份
又怎可以放在手中觀看
等時間流動,過去
那麼
請你去找尋那份屬於自己安全的島
作品位置:九龍城富豪東方酒店旁的斷橋上
展示日期:7月19日至8月5日
《尋云啟示》 吳碩軒
九龍城隨年月變遷,舊時代的人亦隨之老去,他們的脆弱不只從他們的言語中流露,也從他們身上看見。我們或者總是讓故事不經已地擦身而過,但如果我們開始尋找他們,他們對於社會的無視,不主動,偏見,或者我們就能夠明白。歡迎觀眾們一同參與一個尋找故事的旅程。
此作品的素材來自區內老街坊未被留意的舊故事和生活,以影像及聲音裝置形式,將他們的生活記錄和環境再現於公共空間,引導觀眾尋覓這些故事,希望提醒大眾一個曾經美好,如今失落的時代。另一方面,亦讓參與的老街坊能夠從創作過程中了解藝術和生活的關係。
作品位置:福佬村道1號外牆電視平幕
展示時間:上午10:00至下午6:00 (星期一至五);
下午1:00至6:00 (星期六及日)
《15分鐘從九七直達現今-後啟德機場快線》 張文意
九龍城給香港大眾的想像總1不離 「小泰國」 。泰國人聚居多年,讓九龍城形成一獨特文化社區,但小泰國與香港人的連結又是甚麼?
是次創作希望聯繫一眾於九龍城生活的泰國人及居住香港的香港人,利用九龍城衙前圍道馬路兩邊作為展示場地,譜出兩條香港及泰國的時間線-從1997到2015,泰國與香港同樣經歷很多變化,藝術家將收集9個發生於香港及泰國的故事,配以18段文字、18張圖片及18個樹脂黏土模型於欄杆兩邊作出展示。
途人可沿著衙前圍道的欄杆慢慢細看港泰的故事。
作品位置:衙前圍道近龍崗道及城南道一帶
《九想龍城 》 謝曉陽
「我覺得九龍城很灰,很多塵。」
「九龍城?常常塞車,沒有車位泊車。」
說到九龍城,有人會憶起歷史悠久的城寨,有人會想到舊機場,但更多人可能有自己更簡單而直接的印象。藝術家請來9位來自不同行業的志願者,包括演員、機場管理人員、電腦程式開發人,編劇等,請他們根據自己對九龍城的印象,以街頭表演、互動的形式,去實踐自己對九龍城的幻想和期望。過程以錄像形式記錄,並將於網上社交平台及九龍城區內展出。
作品位置:福佬村道1號外牆電視平幕
展示時間:上午9:30至晚上10:15
(每小時隨機播放兩次影片,影片總長約25分鐘)
*影片可於Youtube channel觀看*
策展人
盧樂謙 Him Lo
藝術家,主要從事繪畫、行為及社區藝術。多年間實踐及研究工藝、藝術與社區發展的可能性,先後成立人民足球、這一代的六四、龍全木器、灣仔街坊酒莊、青春工藝等社區藝術團體及空間,現為灣仔香港故事館館長。部份社區藝術作品包括:2013年觀塘物華街市集人民盃,與街坊一同創作物華街市集地標觀塘之翼,反對市建局強行清拆物華街市集;青春工藝,與多位工藝師傅於土瓜灣十三街開設青春工藝社區空間,希望這些傳統工藝得以承傳外,更希望透過工藝連結社區。
學生策展人
梁耀華 Fato Leung
1993年出生,土生土長香港人,勞勞役役二十一年。現於香港浸會大學修讀視覺藝術文學士,作品多為概念裝置和雕塑,同時參與從事各項藝術活動,包括社區藝術的工作。全因為了填滿自己在香港的一片白,認為有跡可尋的事物才是真正存在過。
藝術家
吳家俊 Ng Ka Chun
畢業於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作品多以雕塑或裝置的方法呈現。除日常物件的重塑再造,也深入社會場景,探討城市發展、自然環境等題目。近年參與多個本地公共 / 社區藝術計劃。
藝術家
李昇敏 (敏叔)
十五年前移居到九龍城舊區至今。熱愛撕紙藝術,近年與不少團體合作舉辦撕藝工作坊。喜愛九龍寨城公園,經常駐紮公園為遊人導賞公園特色和寨城歷史。
藝術家
袁浩霖 Geeio Yuen
多媒體創作人,畢業於英國伯明翰城市大學學士課程,主修產品設計。作品涵括:繪畫、人像素描與社區藝術,作品多以「人」為主題。於2012年開始「Nice to meet you」計劃,透過人像速寫將一千個人的經歷連起來,收集人與人之間的故事。計劃曾獲邀在不同地方展出,包括2012在香港視覺藝術中心「Nice to meet you 16% exhibition」展覽,2014年在元創方THE BLACK STORE內「10 Cents Store」展覽。如果想真正了解他,最直接了當的方法就是讓他為你畫一幅畫。
藝術家
莫穎詩 Vinci
曾於香港演藝學院戲劇學院修讀戲劇,現為獨立藝團形藝祭和璃琉舞踏的藝術總監。莫氏乃多元創作的藝術家,主要游走於形體、劇場、舞踏、現代或即興舞蹈、民眾劇場、行為等藝術等幕前創作平台,亦愛將表演跟音樂、裝置、繪畫、文字、影象磨合,尋找更驚喜的藝術出路。近年,莫氏除開始為大學的「舞台設計」或「社會文化與表演藝術」的主修或選修科目擔任嘉賓講師外,亦偶有兼職為以青少年、弱智人士、老人、成人、婦女、長期病患者作目標對象的社區中心;中、小學、私營藝術機構等擔任不同形式的表演導師。當下,莫氏認為將藝術更能普及並落根於社區,遠比一切堂而煌之的展演更能推動社會以至人民對生活的察覺和思考。
藝術家
謝斐 Jaffe.T
對不起,人不在此城。
藝術家
羅偉珊 Susi Law
畢業於挪威卑爾根藝術大學及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沒有特定的創作媒介,遇上甚麼深刻的人/ 事/ 物/ 環境,便將之作為創作物料或工具。關注周遭,活躍聆聽,滋養覺察。
藝術家
文美桃 Man Mei To
小學和高中時期在九龍城區渡過。
小時候曾居住九龍城區三年多。
搬過三次屋。
記得住唐樓的時候,每天背上不一樣的重量,上下十多層樓梯。而樓梯間總有一陣怪怪的味 - 火水味、潮濕的霉味、與流浪貓留下的怪異味道。
有時候會到鄰居家玩耍。
小學就讀上午校,下午會相約同學到圖書館、公園,或遊走這個社區。
是人生裡最愉快、美好的一段時期。
高中時期再次回到這可愛的社區。
校園位於青州街,只有二,三百人的學校。
一個小小的社區。
由這裡開始發現自己喜愛的事。
現為藝術工作者。
藝術家
吳碩軒 Jerry Ng
我發了個夢,夢見此城空無一人,之後我越想越怕,決定奔走相告。
就讀於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創作以媒體裝置為主。曾在2015年於中文大學許氏文化館展出「尋人」個人展覽,並於同年參與籌備K11聲音與裝置藝術展覽「觸目」及「雨言」雨傘運動藝術展覽。
藝術家
張文意 Cheung Man Yi
1992年於九龍城對面間醫院出生,做了20年九龍街坊。近來不遺餘力地支持社區藝術,發現藝術是個很不錯的媒介傳達某些社會價值觀同訊息。不過有時收了人錢壯志雄心,也無力拯救社區,到她長大點,不知還有沒有社區搞社區藝術。張文意在嶺南大學修讀文化研究學士課程。她暫時並未有甚麼得意之作,如果可以,希望遲啲會有。她現在仍然活躍於九龍區。
藝術家
謝曉陽 Milo Tse
畢業於香港大學,主修比較文學,現於墨爾本皇家理工大學修讀純美術,喜歡睡覺。兼任模特兒、演員、翻譯,現正向藝術家方向發展。2014年曾和愛護動物團體合作舉辦個人畫展《A walk in my paws》,獲受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