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寨城公園前散步】九龍城人事物展覽
31/10 - 23/11/2014
香港兆基創意書院展覽廳
以前常說的剝花生等睇戲,今天已演變成所有民生政治社會娛樂鄰居大明小強的鬧劇,都可以成為娛樂小市民的荼餘飯後的話題。如果也可以用這般休閒八掛的態度,留意一下我們蛻變中的城市,小角落裡的人民風情,或許我們的領悟會更不同。
以前常說的剝花生等睇戲,今天已演變成所有民生政治社會娛樂鄰居大明小強的鬧劇,都可以成為娛樂小市民的荼餘飯後的話題。如果也可以用這般休閒八掛的態度,留意一下我們蛻變中的城市,小角落裡的人民風情,或許我們的領悟會更不同。
不同播放器,因喇叭單元構造不一,發出的聲音質地各異。九龍城好些店鋪,平常都在播放音樂或收聽電台,日復日伴著店內人,也交織出一個地區的背景音樂,分佈於街角。計劃向各店主收買或對換店內使用中的收音機和唱機,展出時附帶照片、收據等相關物件。新舊參半的機器回放原來的音樂,混合交易過程的錄音,記錄著一場又一場有關價值的博奕。
不同播放器,因喇叭單元構造不一,發出的聲音質地各異。九龍城好些店鋪,平常都在播放音樂或收聽電台,日復日伴著店內人,也交織出一個地區的背景音樂,分佈於街角。計劃向各店主收買或對換店內使用中的收音機和唱機,展出時附帶照片、收據等相關物件。新舊參半的機器回放原來的音樂,混合交易過程的錄音,記錄著一場又一場有關價值的博奕。
不同播放器,因喇叭單元構造不一,發出的聲音質地各異。九龍城好些店鋪,平常都在播放音樂或收聽電台,日復日伴著店內人,也交織出一個地區的背景音樂,分佈於街角。計劃向各店主收買或對換店內使用中的收音機和唱機,展出時附帶照片、收據等相關物件。新舊參半的機器回放原來的音樂,混合交易過程的錄音,記錄著一場又一場有關價值的博奕。
對於一個地方,我們都會有一個預設印象,例如中環繁忙的白領,維港璀璨的燈光等。而我對九龍城的印象是,巨大的鐵鳥掠過大廈和招牌之間的一幕。事實上,這個印象並不是由親身經歷所得,而是從不同的歷史圖片,明信片,甚至是電影情節中灌輸的,令我對這一幕更充滿幻想。後來得知,不論是本地或世界各地的人,都對這獨特的城市景觀充滿好奇。 今天,那一幕的明信片依然有售,但大鐵鳥早就降落了。從1998年啟德機場關閉至今的十多年間,雖然九龍城仍保留著不少舊有建築,但新建的大廈和商鋪相繼落成,漸漸催生了新的城市景觀。面對這種衝突,我不能定義為「建設」或「侵蝕」。在兩者之間,我嘗試用攝影提出疑問。影像中的紙飛機,不是為了重現大鐵鳥掠過九龍城上空的一幕。而是通過這童年玩意,勾起觀者對這城市的印象,並與現實的景觀作出比較。
市面的樓盤廣告只著重表現樓盤自身的金碧輝煌,人們往往不能從中閱讀到樓盤與周遭環境的關係。我替地產商重新製作一系列寫實的樓盤廣告並觀察著這些新樓盤如何融入社區。
城市中的聲音正是我們每天所經驗感受,而卻常被忽略的東西。這種無形的「背景音樂」抓住了一座城市的生活節奏和精神面貌。我透過記錄生活中不同時段、不同地方與及不同群眾的聲音變化,藉著電腦程式把各種聲音轉化成高低抑揚的聲波形態。這些「聲音景觀」不但反映了我們每一天生活中的各種體會,其高低起伏的形態變化更呼應了我們城市中新舊交替的建設轉變,呈現出我們的城市剪影。 然而社會上的土地供應資源有限,不少舊區正面臨著要改變土地發展的用途。從皇后碼頭以至今天的新界東北,保育與發展已是多年來的議題。我利用地圖作為起點,從中指出一些正被規劃發展的地方。在九龍城區這些正在經歷轉變的地點錄取環境聲音,透過擷取聲波資訊去重塑出一段立體的聲音結構,並利用地圖的摺疊交織去重新呈現聲音與城市變化的關係。地圖本身就代表著一幅幅的土地,當它被摺疊成高高低低的聲音結構去呈現密集的社區環境時,同時亦反映這土地已被利用、被建設,土地亦正被壓縮、削減,最終全部消耗。一段段「聲音景觀」不單見證著一個個取捨的過程,更是一個個有機演變的城市生命體。
城市中的聲音正是我們每天所經驗感受,而卻常被忽略的東西。這種無形的「背景音樂」抓住了一座城市的生活節奏和精神面貌。我透過記錄生活中不同時段、不同地方與及不同群眾的聲音變化,藉著電腦程式把各種聲音轉化成高低抑揚的聲波形態。這些「聲音景觀」不但反映了我們每一天生活中的各種體會,其高低起伏的形態變化更呼應了我們城市中新舊交替的建設轉變,呈現出我們的城市剪影。 然而社會上的土地供應資源有限,不少舊區正面臨著要改變土地發展的用途。從皇后碼頭以至今天的新界東北,保育與發展已是多年來的議題。我利用地圖作為起點,從中指出一些正被規劃發展的地方。在九龍城區這些正在經歷轉變的地點錄取環境聲音,透過擷取聲波資訊去重塑出一段立體的聲音結構,並利用地圖的摺疊交織去重新呈現聲音與城市變化的關係。地圖本身就代表著一幅幅的土地,當它被摺疊成高高低低的聲音結構去呈現密集的社區環境時,同時亦反映這土地已被利用、被建設,土地亦正被壓縮、削減,最終全部消耗。一段段「聲音景觀」不單見證著一個個取捨的過程,更是一個個有機演變的城市生命體。
光輝歲月後留下的只有舊樓和老人? 今天只能懷念過去,憑弔往事嗎? 作者在二零一四年 多次拜訪九龍寨城公園開業只有年半的小士多,由買一柸甘荀汁,到交流蒜頭醋的養生妙方,然後和老闆一同砌飛機,最後更幫忙推銷兼收銀的整個過程,體驗純樸的人情味和童真;細膩的畫面編織成此刻無價的故事。
光輝歲月後留下的只有舊樓和老人? 今天只能懷念過去,憑弔往事嗎? 作者在二零一四年 多次拜訪九龍寨城公園開業只有年半的小士多,由買一柸甘荀汁,到交流蒜頭醋的養生妙方,然後和老闆一同砌飛機,最後更幫忙推銷兼收銀的整個過程,體驗純樸的人情味和童真;細膩的畫面編織成此刻無價的故事。
九龍城寨在清庭割讓香港後並沒有變成殖民地的一部份,那麼同理,它在1997年其實也不用回歸。我以此意念寫一個小說,交織平衡時空的寨城,與自己在九龍城出生成長的回憶。 展示物是「九龍城寨國」的國旗。也許今天那離地的蘇州花園是別有洞天的。
九龍城寨在清庭割讓香港後並沒有變成殖民地的一部份,那麼同理,它在1997年其實也不用回歸。我以此意念寫一個小說,交織平衡時空的寨城,與自己在九龍城出生成長的回憶。 展示物是「九龍城寨國」的國旗。也許今天那離地的蘇州花園是別有洞天的。
漫步街巷,閃念不絕。當地過去疑幻疑真的歷史、個人昔日到訪的記憶片段、作家筆下的生活點滴,及眼前的老店或空降的新蓋樓房。烈日光影之下,魑影重疊,一切化為零碎的細節。我們對於城市、對於社區、對於現況與將來的感受,錯綜複雜,難以說清。
田生地產猶如吞噬舊區唐樓的惡獸,比放鞭炮能驅趕的「年」獸更難敵。2008年,牠以鮮紅招牌高調出場,市民不安感覺記憶猶新;如今牠改用和諧的綠,仍潛伏各區。我翻查牠在2008及2014年的年報,選用了其成立方針及成功收購賈炳達道物業的文句,以作見證。
西西曾說,公園是市肺,給市民乘涼,吸一口新鮮空氣。入口林林總總的禁止告示,卻提醒我們眼前的自然風景,並不自然。寨城公園的亭臺樓閣,是拆毁歷史後的粉飾。居民不時遊園歇息,而我們早已記不清楚這地方的歷史,誠如園前立有的粗糙模型。
西西曾說,公園是市肺,給市民乘涼,吸一口新鮮空氣。入口林林總總的禁止告示,卻提醒我們眼前的自然風景,並不自然。寨城公園的亭臺樓閣,是拆毁歷史後的粉飾。居民不時遊園歇息,而我們早已記不清楚這地方的歷史,誠如園前立有的粗糙模型。
我對九龍城這個地方,甚至對這個城市,沒有太多的記憶。在這應該滿腔熱誠的年紀,我看到的就只是許許多多一瞬即逝的光景,那些情境好像不曾存在。我所接收的過於零碎,又似乎過於膚淺,對於身邊正發生的事,我覺得很無力。只能回到那個已不再一樣的地方,不斷地思考不斷地問不斷地喃喃自語,或有關,或無關,希望有一天能找到答案。
昔日九龍城寨被指是三不管地區、黃賭毒溫床,到底九龍城寨劬也曾是香港的縮影。作品中對話選取自電視節目、採訪及新聞,背景音效的骨幹由相應「Kowloon Walled City」的摩斯密碼,配合音樂劇《城寨風情》中城寨之歌的主題旋律「山窮將山擴,獅山有金光,水盡碧海之濱建天堂。」組合而成,旨在初探運用摩斯密碼於創作上的趣味。
一個社會要什麼,一位街坊要什麼,不是GDP說了算,也不是政府定下無厘頭的政令就可一勞永逸。城寨中的招紙或許是我們熟悉的,但當中白色的紙痕,變皺了的招紙,它們的存在與沒落是人們曾經重要的標記。 當搬屋的招紙大行其道,真的說明了城寨是不宜居住的地區?還是他們被迫離開? 我想,K41校網會告訴你這裡會是一個安樂窩。
一 年 一 年 地 、 一 月 一 月 地 、 一 日 一 日 地 、 一 時 一 時 地 、 一 分 一 分 地 、 一 秒 一 秒 地... 我 覺 得 時 辰 鐘 是 人 生 的 最 好 的 象 徵 了 。 《豐子愷 漸》 卑微、平和、無盡、漸漸、運行、開始、永遠、、、、、 在無止境的嘀㗳嘀㗳間, 牽動著一代一代的生活, 在運轉的時代中,沒有靜止的空瑕, 在空瑕中依舊持續不休的, 只有那無盡的時間。
每個人帶著自己對花園的概念,來到小城聚腳,共同拼湊她的整體容貌。
在改裝成博物館的九龍寨城衙門內,數碼化的磚牆投影從白屏幕的邊緣洩漏、圍繞並重疊於實際的磚塊上。天然光和人造光彼此湊巧相似,似是一道無形的牆,把老寨城的歷史和記憶透疊在牆身上;我看到從門縫洩漏出來的自然光浸透到磚牆上,就像過去與現在的時空化為一體,令這兩個時空交錯的「重疊」或「洩漏」光影變得難以辨別。
據說從前九龍城的天台大多連在一起,我對這樣的一個空間尤感興趣。水煙、沙發、籬笆、空啤酒罐、玩具車⋯⋯每件在天台的事物都是個新發現。我以九龍城天台為題材,嘗試從不同天台的一隅,重塑人們對九龍城的印象。
城市的形成,不在於建造多少摩登的大廈,保留了多少懷舊建築。從來「人」才是城市的靈魂,社區亦然。每天擦身而過的街坊們,都是令九龍城綻放光彩的重要一員。 我窺探街坊之間的互動並探索着九龍城不斷變遷的靈魂。
九龍城區急速發展的地產項目令區內原來平緩的天際線起了劇變,舊新樓之間存在著一種無形的衝突。我在晚上紀錄了這些建築物所發出的光影及變化。霓虹燈展現了社區活力,樓宇間的燈光亦成為了標誌性的點綴。然而,高樓的燈光卻諷刺地成了我們的人造星光。在欣賞這繁榮之前,有沒有人會想到帶來什麼環境問題呢?在欣賞這繁榮之後,有沒有人會想為九龍城帶來什麼建議呢?
原本的「他」消失了 女孩帶著渺茫的希望,默默等待著「他」 靠著僅餘的痕跡,努力拼湊著「他」原來的模樣…… 註:「失落沙洲」是指遭逢變故使原本累積起來的沙地又突然散掉了。
在九龍城遊走兩天後,在「擅闖」一幢舊樓的天台眺望九龍城全景,發現在舊樓之間有不少新樓及「牙籤樓」在舊版圖上冒起,與在書上看到的九龍城景觀略有不同,於是便創作一個可以反映九龍城的「舊」漸漸被「新」取替的作品,從以令觀者對城市發展有一些反思:究竟舊的東西是否不值得保留,舊與新有沒有共同存在的可能呢?
公園是一個公共空間,可以給所有人消閒娛樂,但不知道是否香港人繁忙,還是忘了有此處,公園就只剩下老一輩到來恬休。城寨公園和一般的公園截然不同,休息之餘,四周的環境也值得細看,於是建立這個遊戲,試讓人重踏公園。
公園是一個公共空間,可以給所有人消閒娛樂,但不知道是否香港人繁忙,還是忘了有此處,公園就只剩下老一輩到來恬休。城寨公園和一般的公園截然不同,休息之餘,四周的環境也值得細看,於是建立這個遊戲,試讓人重踏公園。
土地不同於別的是她堅定屹立於原地之上,從不輕易變改。人類居於土地之上,建立種種,為土地披上皮膚。而地圖則成為我們探索土地肌膚的指引。受其帶領,我們認知關於九龍城裡的一切衣、食、住、行——烙印著居民在龍城生活的種種,以地圖作引,借用城市脈絡刻畫出如製衣紙樣的圖騰, 縫製成與九龍城形狀相同的衣服,並以針線連繫, 呈現城區的形態,將各種九龍城的脈絡紀錄下來。過程中,土地如製衣的紙樣和布料,被裁剪、被縫合、被修改,所製成的衣服成為打開記錄著與參加者一同經歷九龍城時光的觸媒。將來,圖騰或會隨時間轉移變換,如潮流推陳出新。但此時此刻,城市的殘像已存於身與心間。
不像連鎖店林立的市區,九龍城的獨特之處,在於她每一個角落都標誌著歷史和故事。很多「老字號」的小店舖至今仍然屹立不倒,由寨城變為休憩的公園,都承載了街坊們所珍惜的集體回憶。 走遍了九龍城所有街道,我挑選了十八個地方,收集了十八個故事,把街坊所訴說的往事與回憶以畫及文字記錄下來;再邀請他們呼一口氣注入膠袋裡面,象徵把回憶封存,留下了他們存在過的證據。
逛城南道就好像到了另一個地域,氣味飄忽,不時你的左右會有說泰語的人,還有店裡所賣的稀奇百物。泰國的文化完全融入了這條香港的街,我沒曾到訪泰國,但我卻能造訪此地,感受異國的韻味。 將文字和氣味都記錄在明信片上,讓人感受我所感受,這十幾分鐘旅遊的體歷。
自己擅長攝影多於文字,由此衍生了用寶麗萊相機影像趕回進度的方向。SX70相機菲林每盒有八張,一次代表了城寨前八條的主要街道。一街一畫面,一城一韻調,一套八張的黑白相片將九龍舊城的社區性格分別又同樣疊現了;配以黑色油性筆寫下不公整的文字,試圖把述意的詩句放回這座不完整的老城。
(左起) #1 黃煒琦《今日無事發生》 #2 詹凱善《是日快餐》 #3-4 蔡雪晴《街招》 #5 史思敏《無題》 #6 黃煒琦《微塵書寫》 #7 譚嘉燕《魚》
張智健、趙曉彤、鍾曉晴、張敏怡、陳安琪、蔡雪晴、詹凱善、馬力琪、譚嘉燕、沈行舟、黃煒琦、王甄渝、姚文將、史思敏 (青年創作者作品)
張敏怡、陳安琪、蔡雪晴、馬力琪、譚嘉燕、黃煒琦、姚文將 (青年創作者作品)